議題行銷(Cause Marketing)最早是指企業行銷活動同時具有社會公益與營利目標的雙重目標活動,讓企業能在獲利同時盡到社會責任,創造品牌口碑及認同。
最為人熟知的經典案例,是2014年Facebook發展至成熟期階段,由美國漸凍人協會(ALS)發起的「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以病毒式行銷的方式在Facebook上快速傳播、席捲全球。上至國際巨星,下至普通中學生,都自發性參與挑戰並發布影片於社群平台,全球響應活動而產生的影片高達1,700萬支。活動也在一個內替協會募籌到較過去多34倍、上億台幣的捐款,更成功讓社會大眾願意主動認識漸凍人症狀及需求。
時至今日,議題操作在實務上被泛指為時事行銷、借勢行銷,旨在透過將討論度高的即時新聞或事件與品牌結合,可能達到搭上話題熱潮,趁勢爭取曝光機會,甚至可能引發傳統媒體討論報導。
成功的議題行銷,可以為品牌帶來龐大社群影響力及粉絲黏著度,進而達成拓展目標客群、傳遞品牌形象、提升產品銷售力等好處。近期擁有超高網路聲量的熱門議題,如:山道猴子的一生、電影芭比、抬鐘人、我推的孩子等,就讓許多品牌或實體商家爭相跟著討論,期待能順勢搭上行銷順風車,贏得社群使用者關注討論。
跟風時事熱度雖然可能帶來曝光、互動等顯著的行銷成效,同時也是把雙面刃;品牌應該要注意時事的選用、文案的切題,為品牌形象做最後把關。
如果話題無法跟品牌產品或服務產生關聯性,千萬不要為了蹭話題而硬要發文,否則很容易被貼上愛跟風的負面形象,甚至可能引起品牌死忠粉絲的厭煩感。
即使總能找到合適主題,我們也不建議品牌太頻繁去使用議題行銷。過於頻繁的跟風時事,可能會讓品牌的主題、特性失焦,反而失去品牌經營社群的最初目的——傳達品牌精神。
不是所有的熱門議題都可以操作,建議盡量避免可能製造族群對立、傷害他人、涉及政治、含意識形態、具爭議性等的敏感議題;選錯議題可能造成負面效果,嚴重者甚至會使品牌形象受損。
有一派行銷專家認為,操作爭議性議題的「負面行銷」更能挑動消費者的敏感神經,讓品牌產品獲得市場關注,進而從大量曝光中獲利。他們認為負面訊息更容易吸引人注意;資訊爆炸的時代,對品牌產品來說,不論訊息的好壞,能吸引人的話題就是好話題。
負面行銷確實能吸引大眾目光和討論,但在消費者心中留下的深刻品牌負面印象也很難再次扭轉。根據法國市場研究公司IPSOS調查指出,負面訊息確實比正面訊息更能形塑人的刻板印象,因此單一負面事件也要用更多正面事件才能平衡或消除。故,比起操作負面議題可能使品牌永遠被貼上負面標籤的風險,我們更建議拿捏議題分寸,慎選操作的議題。
熱門議題無法被人預測,討論聲量總是突然間爆發,不能像節慶或檔期活動一樣能事先準備。所以每次議題一出來,社群媒體的各大企業平台、媒體、創作者等粉絲專頁,都將是與你搶奪網友目光的競爭對手,必須比拚誰的文案更有創意、圖片更吸引人。
通常,越早露出跟風文案的社群專頁,網友會更有新鮮感及共鳴,網友與之互動的機會也會較高。建議在48個小時以內產出議題行銷的內容。社群跟風如果無法跟上第一波話題熱潮,不只會喪失議題行銷「借力使力」的意義,反而可能讓網友覺得你在炒冷飯,容易引發粉絲反感。
議題行銷的基礎要素便是議題選用。若受眾不清楚議題來源,不在乎議題內容;即使跟風得再即時,內容產出得再好,無法引發受眾共鳴,就會淪為社群經營者的自我感覺良好。不想讓粉絲專頁內容淪為自high,社群經營者比起蹭流量,更應該重視議題是否能與品牌產品有關聯性,甚至議題是否有會讓受眾學習思考、引發共鳴的內容,才能創造社群經營的存在價值。
議題行銷只是一種方法,藉由趨勢議題來抓住受眾的好奇心理,來達到增加發文觸及率的目的。但能夠產生共鳴的發文內容並不僅限於時事議題,自身經驗、知識分享等等只要能創造受眾共鳴、共感、迴響的議題,都可以是社群經營者所追尋的發文內容。
議題的選用更要透過不斷嘗試、耕耘,過程中務必牢記品牌理念,不要將行銷重心全放在時事,卻反而稀釋品牌原本更該傳達的資訊。所有的成功案例,都是日復一日的磨練與跟進,千萬不要期待有一蹴可及的行銷方法。
同時,社群經營者也要磨練自己的時事敏銳度,每天為自己更新熱門議題,才有機會在熱門且合適的議題出現時,立刻判斷、操作這些資訊。除此之外,議題行銷的產出講究快狠準,追上時事只是第一步,還要擁有能快速產出圖文內容的能力,才有辦法產出一則議題行銷內容。
專業廣告代理商AdPro艾德普科技,擁有專業社群經營團隊,為企業品牌提供社群代操服務。我們透過獨家大數據分析、網路聲量分析技術,即時跟進網絡熱門議題。專業團隊會評估品牌各自形象,量身打造符合品牌自身的社群議題內容,以此建立議題的共感,再帶動認同性,引發受眾共鳴與回饋互動,進而創造社群粉絲的品牌認同。進一步了解社群代操服務,歡迎聯絡我們。